免费看av不卡,后进极品白嫩翘臀在线播放,亚洲美女视频网站,欧美精品亚洲二区

律師資料
勞動法律法規匯編大全_深圳勞動法24小時在線免費咨詢
所在地區:深圳市-福田區
執業范圍:全國(不含港澳臺)
擅長領域:勞動人事
咨詢電話:19842651889(免費)
文章分類
全部文章(590 )
法規目錄 (4)
綜合規定 (50)
勞動合同 (30)
經濟補償 (17)
工資福利 (56)
工作時間 (9)
休息休假 (26)
勞動仲裁 (53)
勞動訴訟 (40)
工傷法規 (109)
社會保險 (61)
勞動保護 (16)
就業管理 (37)
勞動監察 (50)
人事爭議 (32)
律師簡介
查看更多
楊錦浩,深圳專業勞動法律師,現執業于廣東行倫律師事務所,擔任勞動法事務部負責人。2010年通過國家司法考試,2012進入律師事務所實習,2013年開始正式執業。曾任兼職仲裁員,擔任多家集團、外貿公司、大型制造企業、工廠以及公益組織的常年法律顧問。楊律師一直專注于勞動用工相關法律糾紛的仲裁、訴訟實務及法律研究,親自處理過數百起勞動爭議,具有扎實的勞動法知識和豐富的實戰經驗,尤其擅長處理勞動合同、工資...
聯系方式
查看更多
聯系人:楊錦浩律師
執業機構:廣東行倫律師事務所
聯系電話:19842651889
辦公地址:深圳市羅湖區紅寶路139號蔡屋圍金龍大廈(地址1);深圳市福田區車公廟泰然七路1號博今商務廣場(地址2)
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粵人社規〔2022〕14號)
作者: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瀏覽次數(1159)
|
評論(0)
|
點贊(0)
|
2024-09-28 15:00:56
勞動法大全
勞動法大全
作者: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
瀏覽次數(1159)
|
答復(0)
|
點贊(0)
|
2024-09-28 15:00:56

 

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實施意見

 

粵人社規〔202214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中級人民法院、總工會,省有關單位: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平臺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以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網約貨運駕駛員、互聯網營銷師、快遞員等為代表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數量快速增長,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消費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促進新業態健康發展的決策部署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八部門《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2156號),支持和規范發展新就業形態,切實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促進新業態規范健康持續發展,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用工關系和主體責任

       (一)界定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范圍。本意見所稱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是指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就業的勞動者,包括與平臺企業或加盟、代理、外包平臺業務的合作企業、勞務派遣企業(以下統稱“新業態企業”)形成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的就業人員;依托平臺完成工作和接受新業態企業勞動管理的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以下簡稱“新型用工關系”)的靈活就業人員(以下簡稱“新業者”);依托平臺自主開展經營活動或自主從事勞務、咨詢等自由職業活動,與新業態企業形成平等民事關系的就業人員。(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合理確定用工關系。新業態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應明確雙方的用工關系。屬于勞動關系的,雙方應簽訂勞動合同,依照現行勞動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規范和處理;屬于新型用工關系的,雙方應簽訂新型用工關系協議,合理確定雙方權利義務;屬于民事關系的,雙方可簽訂民事協議,依照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規政策進行規范和處理。若用工雙方未予明確或未有書面協議(合同)約定的,事實上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且不符合勞動關系特征的,可確定為新型用工關系:一是勞動者從事的工作依賴于平臺企業提供的信息,并以平臺企業名義提供勞動或服務;二是新業態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但勞動者對決定是否或何時提供勞動或服務具有較大自由度;三是勞動者從一個或多個新業態企業獲得報酬,報酬的算法及支付周期取決于平臺交易規則。其他情形則根據實際情況相應確定為勞動關系或民事關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行業管理職能部門、省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合理確定新業態企業主體責任。新業態企業與新業者建立新型用工關系的,應保障新業者取得從業報酬、休息休假、社會保險、職業安全等基本權益,承擔相應的主體責任。平臺企業直接管理或委托其他用工單位代為管理新業者的,平臺企業承擔新業者權益保障責任。平臺企業采用勞務派遣方式用工的,依法履行勞務派遣用工單位責任。平臺企業采取加盟、代理、外包等方式將業務委托或發包給合作企業,由合作企業組織勞動者完成平臺發布的工作的,平臺企業應選擇具備合法資質的企業并對其保障勞動者權益情況進行監督,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的,平臺企業依法承擔相應責任。平臺企業與勞動者或個體工商戶建立民事關系的,平臺企業不得將自身應依法履行的責任轉嫁由勞動者或個體工商戶承擔。平臺企業不得通過誘導、強迫等方式要求勞動者注冊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等,以規避用工主體責任。勞動者通過注冊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等在平臺企業就業的,平臺企業仍應當按照本意見規定承擔相應責任。(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各行業管理職能部門、省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基本權益

       (四)保障公平就業權利。落實公平就業制度,消除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歧視,營造公平的就業環境。新業態企業招用勞動者不得違法設置性別、民族、年齡等歧視性條件,不得違法限制勞動者在多平臺就業,不得向勞動者收取擔保金、押金及證件等財物。進一步完善就業失業登記和監測制度,強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就業信息采集。落實對新業態企業援企穩崗和吸納就業補貼政策。(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

       (五)規范平臺算法規則。各行業主管部門要指導并監督平臺企業科學合理制定修訂進入退出、訂單分配、計件單價、抽成比例、報酬支付、工作時間、職業安全、獎懲等直接涉及勞動者權益的制度規則和平臺算法,優先保障勞動者權益,合理設定績效考核標準,不得將“最嚴算法”作為考核要求,不得損害勞動者基本報酬權、休息休假權、健康權、生命權等基本權益,不得濫用技術手段設置不公平用工規則。在制定或調整分配、考核、獎懲等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制度或重大事項時,應充分聽取勞動者、工會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并將結果公示并告知勞動者。(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規范用工關系協議。新業態企業與新業者建立新型用工關系,應平等協商并訂立新型用工關系協議,協議內容應包括新業者的從業報酬、從業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障、職業危害防護等基本勞動保障權益事項,并可根據實際從業情況確定雙方的其他權利義務。制訂新型用工關系協議示范文本,為新業態企業與新業者提供重要參考。平臺企業與勞動者或個體工商戶建立民事關系,雙方簽訂的民事協議要合理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鼓勵新業態企業與勞動者依法簽訂電子勞動合同或電子用工協議。(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保障基本報酬權利。健全最低工資和支付保障制度,將新型用工關系的新業者納入制度保障范圍。新業態企業要建立健全與新業者工作任務、勞動強度等相匹配的報酬制度和調整機制,應根據新業者的工作方式、工作特點、工作質量等因素合理確定訂單數量、在線率等考核指標,參考所屬行業市場工資水平及相似職業薪酬信息等合理確定報酬,確保提供正常勞動的新業者勞動報酬水平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并按時足額支付,不得克扣或無故拖欠。新業者在法定節假日工作的,新業態企業應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時間勞動報酬的合理報酬。平臺企業采取加盟、代理、外包等合作用工方式,應選擇具備合法資質的企業并對其保障勞動者權益情況進行監督,發生拖欠勞動者報酬的,如平臺合作企業出現逃匿或無力支付報酬情形,平臺企業可先行清償,并依法向平臺合作企業追償。推動建立新業態行業勞資溝通協商和工資集體協商機制,定期開展重點群體工資收入水平監測。(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完善休息休假制度。推動行業明確勞動定員定額標準,科學確定勞動者工作量和勞動強度。平臺企業要參考國家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合理確定休息辦法,并與勞動者協商明確日勞動時長和休息時間。對于外賣送餐員,平臺企業要完善訂單分派機制,優化往返路線,合理控制勞動強度和在線工作時長,對連續送單超過4小時的,適當安排休息時間;對于網約車駕駛員,平臺企業應當確保其連續工作4小時至少休息20分鐘;對于其他工作種類的勞動者,平臺企業要合理確定并嚴格按照約定時長執行,對超出約定時長的應采取限制措施;提倡原則上每周至少休息1天,守住保障勞動者身體健康權底線。(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落實安全衛生責任。新業態企業要嚴格執行國家勞動安全衛生保護標準,牢固樹立安全“紅線”意識,不得制定損害勞動者安全健康的考核指標。要健全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加強安全生產、交通安全和職業衛生教育培訓,配備必要的勞動安全衛生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落實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新業態企業應采取有效措施(如延長服務時限、限制服務次數等)積極防范高溫、惡劣天氣下的職業危害,加強對勞動者在惡劣天氣下從業的勞動保護。每年6月至10月期間,參照我省有關規定向符合條件的新業者發放高溫津貼。落實女性勞動者特殊勞動保護措施。(省應急管理廳、省衛生健康委、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公安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郵政管理局、省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保障社會保險權益。按照范圍擴大、條件放寬、便捷高效的原則,構建適應新型用工關系的社會保險制度。落實放開戶籍限制政策,推動新業者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在就業地參加職工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允許在用工單位參加特定人員單項工傷保險。組織未參加職工養老保險、職工醫療保險的新業者按規定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探索實施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失業保險辦法,將新業者納入參保范圍并享受相應待遇。企業要引導和支持建立新型用工關系的新業者根據自身情況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險,做到應保盡保。優化社保補貼政策,切實減輕新業者繳費負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療保障局、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一)強化職業傷害保障。按照國家部署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將出行、外賣、即時配送、同城貨運等平臺試點企業的新就業形態人員納入職業傷害保障范圍。研究制定職業傷害保障業務經辦規程,推動業務辦理“打包辦”和“線上辦”。鼓勵新業態企業通過購買人身意外、雇主責任、醫療等商業保險,進一步提升新業者待遇保障水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稅務局、廣東銀保監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強化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服務保障

       (十二)優化就業創業服務。豐富線上就業服務項目,優化線下就業服務流程,及時發布職業薪酬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積極為各類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創業培訓等服務。鼓勵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求職招聘、技能培訓等專業化服務,按規定給予就業創業服務補助。對登記失業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大就業幫扶力度,及時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創業服務。(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

       (十三)優化社保經辦服務。探索適合新就業形態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模式,運用“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在參保繳費、權益查詢、待遇領取和結算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務,做好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工作,不斷提升社保經辦服務質量和水平,更好保障新就業形態參保人員公平享受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療保障局、省稅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構建由平臺龍頭企業、院校、行業協會等組成的技能人才培養共同體,大力推進“互聯網+”“智能+”職業技能培訓新模式,廣泛開展媒體運營、網絡營銷、健康照護、平臺創業、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技能培訓。建立適合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職業技能提升補貼機制,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開展新就業形態技能提升和就業促進項目試點,組織平臺試點企業勞動者參加“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等職業技能培訓。健全職業技能等級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平臺企業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進一步暢通新就業形態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簡化職稱申報手續和審核環節,健全職稱申報兜底機制。(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負責)

       (十五)發揮工會保障作用。加快推進新業態企業建會多元機制,積極吸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加入工會。加強對勞動者的思想政治引領,引導理性合法維權。監督新業態企業履行用工責任,維護好勞動者權益。代表或組織勞動者積極與行業協會、頭部平臺企業或企業代表組織就勞動保障權益核心事項開展溝通協商,簽訂行業集體合同或協議,制定行業勞動定額標準。督促平臺企業在規章制度制定及算法等重大事項確定中依法履行民主程序。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困難幫扶機制。推動新業態企業建立內部調解組織,切實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糾紛化解于萌芽狀態。(省總工會牽頭負責)

      (十六)暢通維權服務渠道。鼓勵新業態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代表或相關工會組織搭建平等協商平臺,建立訴求表達及矛盾糾紛調處機制。暢通“粵省事”“12345”“12333”“12328”“12351”“12355”等維權投訴舉報渠道。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與交通運輸、市場監管、郵政管理等職能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協同配合,加強對新業態企業的監督指導、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加強治理拖欠勞動報酬、違法超時加班、違法轉嫁勞動權益保障責任等突出問題,通過約談、責令限期整改、列入失信名單、依法向社會公開曝光等手段對違法違規行為進行懲戒。法律援助機構及各類專業化社會組織要依法為新業態企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心理疏導、協助化解矛盾糾紛等服務。(省司法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法院、省工商聯、省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企聯、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創新裁審銜接模式。各類調解組織、仲裁機構對新業態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爭議應依法處理。對新型用工關系產生的爭議,可通過各類調解組織、工會組織或者行業協會等多元途徑解決糾紛,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培育新業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開展青年仲裁員糾紛調解志愿服務。各級人民法院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要加強辦案指導,適時制訂涉新業態勞動爭議裁審指南,統一案件受理標準及裁判標準,發布典型案例,指導各地依法妥善處理相關糾紛。各級人民法院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機構可建立訴前聯調機制、仲裁案件訴前評估機制、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調裁訴程序銜接、線上線下聯動,構建多元糾紛大調解新格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法院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全面加強人文關懷。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政策,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權利。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均衡化發展,加強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建設,落實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政策,創新舉辦各種類型文藝作品展演活動、“粵讀粵精彩”閱讀推廣活動、公共文化服務“三百工程”等,擴大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豐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文化生活。加強城市綜合服務網點建設,建立一批覆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會、站、家”一體化的“職工之家”,推動在該群體工作集中、業務聚集區域設置“愛心驛站”“司機之家”“暖蜂驛站”等臨時休息場所或戶外服務站點,解決停車、充電、飲水、如廁等難題。(省教育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總工會、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機制

       (十九)構建協同監管機制。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是穩定就業、改善民生、加強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責任落實,建立與新就業形態相適應的統分結合的權益保障監管機制,切實做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各項工作。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要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督促企業落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責任,及時查處違法違規行為。各級市場監管、交通運輸、郵政管理等職能部門和行業主管部門要規范平臺企業經營行為,指導平臺企業制訂完善算法規則,按職責牽頭做好網約配送員、網約車駕駛員、網約貨運駕駛員、快遞員等群體權益保障監管,及時約談、警示、查處侵害勞動者權益的企業。各級市場監管、公安、商務、衛生健康、應急管理等職能部門要配合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新業態經營發展、網絡交易、交通安全、安全生產、職業衛生等綜合監管。各級司法部門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落實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的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先進模范人物表彰獎勵、關心關愛等措施。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同聯動,加強數據共享,將保障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納入數字經濟協同治理體系,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加快建立誠信體系。指導新業態企業依法規范用工,通過不定期檢查、抽查等方式加強監管。建立新業態企業用工情況報告制度,健全勞動者權益保障信用評價、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將違法失信新業態企業信息納入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依法公開、共享,依法依規實施失信懲戒。(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郵政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十一)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加大輿論宣傳力度,樹立正面典型,嚴厲打擊和曝光侵害權益行為。積極引導新業態企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樹立利益共同體理念。大力宣傳關愛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先進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鼓勵新業態龍頭企業先行先試,不斷探索完善行業規范,做好行業表率。切實將新業態企業誠信守法經營和關愛勞動者的要求納入各類評先評優標準,完善激勵措施。加大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愛崗敬業、職業風采的宣傳,提高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職業認同感和自豪感,引導全社會尊重、理解和支持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為新業態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各行業管理職能部門、省工商聯、總工會、團省委、省婦聯、省企聯按職責分工負責)

       本意見從202261日起實施,有效期5年。執行中如遇到問題,請徑向相關部門反映。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廣東省交通運輸廳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廣東省醫療保障局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廣 東 省 總 工 會

2022530

律師資料
勞動法律法規匯編大全_深圳勞動法24小時在線免費咨詢
所在地區:深圳市-福田區
執業范圍:全國(不含港澳臺)
擅長領域:勞動人事
咨詢電話:19842651889(免費)
作者其他文章
國家勞動法律法規大全(目錄)_國家層級勞動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匯編
廣東省勞動法規規章大全(目錄)_廣東省級勞動法規、規章、司法文件匯編
深圳勞動法規規章大全(目錄)_深圳市級勞動法規、規章、司法文件匯編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調整我省最低工資標準的通知(粵府函〔2025〕23號)
精彩評論
請先登錄
在線咨詢
在線咨詢
查找律師
查找律師
業務專區
業務專區
菜單
登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潞城市| 河源市| 资中县| 大埔区| 松溪县| 论坛| 句容市| 阳信县| 宿松县| 阜阳市| 吉林市| 平顶山市| 铜梁县| 罗江县| 芜湖市| 南和县| 成武县| 玉屏| 涟水县| 曲麻莱县| 湘潭市| 社会| 鄂尔多斯市| 呼玛县| 新密市| 蕉岭县| 仁化县| 道孚县| 宣汉县| 巫山县| 黄冈市| 依兰县| 洛隆县| 甘德县| 娄底市| 山西省| 宿州市| 通许县| 普洱| 金湖县| 德州市|